前言
1940年,晋察冀军区出了一件大事,有20多名战士携枪出逃,这对全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。
上级决定将逃兵的领头人枪毙,以正军纪,但这位逃兵领头人曾是红军强渡乌江的战斗英雄,是功臣。
毛主席得知后亲自为他求情:给他条活路吧!那么,这位功臣究竟是谁?他又为何这么做呢?
乌江之战
红军突破乌江是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,因为乌江有天险,平常时渡舟过去尚且非常困难。
何况是一边要对付敌人,一边要过江的红军队伍,所以当时红军先是派出了一支先遣团负责打通这道天险,剩下的队伍则在后面阻击敌军。
计划等到天险一打开,队伍再分散过江,这就能进入遵义城,加强团是从各部队中抽调战士组成的,全军的精锐几乎都在这里。
战士们都明白,这场仗对于红军的生死存亡非常重要,哪怕牺牲生命,也要将这场仗打好。
红军一边过江,一边还要躲避敌人的枪林弹雨,但滔滔的乌江里哪有地方可以躲避。
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被敌人的子弹穿透胸膛,敌人们居高临下,狞笑着向红军射出一排排的子弹。
后面的队伍与敌人交战也很吃力,每拖延一会儿,就有不少战士牺牲。情急之下,加强团决定组织一批敢死队员。
当时有一位排长挺身而出,他就是杨上堃,上级看到他站了出来,非常欣喜,因为杨上堃有着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。
1914年,杨上堃出生于江西赣州,从小父母双亡,与姐姐相依为命,可以说姐弟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。
1931年,他参加了工农红军,先是当了通讯员,当然在那个年代,没有后方前方之分,即便是通讯员也要处在枪林弹雨的一线。
他打仗勇猛,为了革命,多次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,为此组织上很欣赏他,就将杨上堃提拔为了班长。
从那以后,他的职务连连上升,凭借着敢打敢拼的精神,将手下的战士都培养的很好。
红军渡乌江时,杨上堃已经是排长了,当听到团里要派敢死队冲锋时,他不等上级话音落下,就站了出来。
因为杨上堃此前已经参加过多次敢死队了,看到过无数战友倒在自己的面前。
他深知,这种时候,如果自己这个当排长的不上,底下的战士就更没有勇气当为部队开路的敢死队员了。
果不其然看到排长如此,战士们也都有了底气,不过眼下说是一个加强团,实际上,武器装备远远不如固守天险的敌人。
可即便如此,团里面还是将最精良的武器都拿了出来,分配给了十几个敢死队员。
眼下他们每个人的身上几乎都背着三支枪和十几个手榴弹,可以说勇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。
为此出发前,他们找到身边的战友交代事情,实际上就是交代遗言,杨上堃也找来了自己的老乡。
“我可能回不来了,身上也没什么东西,只有参加革命以来获得的几枚勋章。”
“如果你能活着回江西,就把这些东西给我的姐姐,让她留个念想!”
老乡听完这话后早已经湿了眼眶,但红军战士个个豪情万丈,为了革命视生死如无物。
“这些东西还是你自己带回去吧,我先替你保管着!”
杨上堃重重的点了一个头,随着冲锋号响起,三艘竹筏沿着乌江的暗流快速向对岸划去。
当时江上起了雾,敌人并没有发觉,正当杨上堃觉得有惊无险时,雾气突然散去,敌人的机枪密集的朝竹筏射击。
不断有战士倒下,此时,杨上堃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,那就是必须冲上对岸,把敌人的机枪阵地干掉,只有这样,大部队才能过来。
三艘竹筏动作很快,登上江滩后,作为敢死队长的杨上堃命令众人把所有的手榴弹朝敌人扔去,这是必死一搏。
他身材矫健,将指挥权交给副队长,孤身一人向敌人的机枪碉堡冲去,一边跑一边扔手榴弹,凭着灵活的身法,竟然将敌人的碉堡全部拔掉。
此时,在高处悬崖上的敌军也被队员消灭,红军大部队开始交替过江,敌人的残兵败将见状,纷纷狼狈而逃。
就这样,红军成功的突破了乌江天险,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术,敢死队在这次任务中表现出色。
尤其是杨上堃,他是红军突破天险的功臣,之后就连毛主席都知道了他的事迹,并提出了表扬,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,后来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。
出走
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,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帷幕拉开。
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,因为蒋介石对我军还是有很深的顾忌,只同意给我军三个师的编制。
于是部队就实行了职务改革,红军时期的师长被降为团长,连长被降为团长。
其实这只是职务上的虚名起了变化,可还是有一部分人在乎职务的高低。
就比如说杨上堃吧,他那时担任八路军115师某团营长,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,因为出色表现,被调任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。
所以杨上堃认为,与之前的营长职位相比,参谋长名义上看是升了,但实际上已经不是军事主官了,组织上这是明升暗降,以自己的功劳,当个团长也不过分。
为此这位长征路上的英雄开始不满,经常和人发牢骚,恰好,侦查科长袁彪也对职务不满。
两人经常凑到一起说上级的不是,并表示了想要脱离队伍的意愿。
起初,杨上堃是有些犹豫的,他觉得自己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,在队伍里为革命干了这么些年,现在走就是对不起革命。
可袁彪却认为,他们可不是背叛革命,出去之后拉起支队伍,照样打日本鬼子,等到队伍做大做强了再回来,到时候就不信还干不了个团长!
杨上堃一听就被蛊惑住了,觉得这话说的非常有道理,于是,他叫上20多人拿上了武器。
“现在我要出去自己拉队伍打鬼子了,你们都跟着我,保准回来都能把职务往上提一提。”
就这样,20多个人出发了,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很快就得知了此事。
事关重大,他立刻派出大部队寻找,并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八路军总部。
彭老总愤怒不已,认为这些人给整支部队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,使得军心不稳,于是他下了死命令,要求将杨上堃等人抓过来。
等大部队找到这20多个人时,杨上堃一直辩解自己不是背叛革命,而是出去招兵买马,拉起队伍后再回来。
但越辩解越让人误会,被抓回军区后,彭老总向中央建议,把为首的杨上堃枪毙,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有心之人畏服。
毛主席听到是杨上堃叛逃后也非常吃惊,当听完工作人员汇报的杨上堃供词后。
他觉得杨上堃不是叛逃,而是一时走了错误的道路,便开始为他说情。
“像这种情况,如果真是叛逃,把他枪毙了谁都无话可说。”
“但杨上堃立过大功,他渡乌江的时候担任过敢死队员,是革命的功臣。”
“这次他走了错误的道路,但这个人还是个好战士,应该给他条活路啊!”
彭老总听了毛主席的分析后,觉得杨上堃是有错,但还不到该杀的地步。
于是,组织上就给了杨上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,当他得知是毛主席亲自为自己求情后,心里惭愧万分,从这以后,变得很谦虚,并努力为革命做贡献。
1941年,杨上堃受组织命令到抗大深造,他非常感激组织上给自己的学习机会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被派往吉林军区吉林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员,在打击反动派的战场上,杨上堃又拿出了当年强渡乌江的那股劲头。
他指挥有方,屡立战功,参加了多次战役,随着全国解放的地方越来越多,地方需要大量的干部,于是很多军官就脱下了军装到地方去巩固新生政权。
杨上堃主动要求脱下军装,但上级觉得,以他的才能还可以为军队做出更了不起的事业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杨上堃被授予上校军衔,在江西赣州担任警备区司令员。
他在这里干了将近20年,把当地的治安环境和部队的综合素质都建设的很好。
到了70年代,杨上堃又有了更艰巨的任务,上级派他去福建建设兵团任副司令员。
此后,他投入了更加忙碌的工作中,在福建的四年时间里,再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彼时,他的身体已经不好了,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,组织在1975年把他调回了江西军区任副司令员。
1982年,他向组织上提出离休,杨上堃为祖国贡献了一生,离休后不到两年就因病离世了。
结语
纵观他的一生,虽然犯过些错误,但这并不影响他干出的辉煌成就。
古人说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杨上堃的经历,将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有才干之人,都要时刻纠正自己思想上的不足,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做贡献!